弄虚作假威胁18亿亩耕地红线,违规调查要受严惩

  • 来源:搜土地网
  • 发布时间:2024-2-28 9:54:00
  • 浏览933
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,事关国家粮食安全。严守耕地红线,坚决守住18.65亿亩耕地和15.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,是国家耕地保护的重要目标任务。要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,严格考核、终身追责,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。

自然资源部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国土变更调查。开展调查的目的就是对耕地保护情况大摸底,看看一个地区当年的耕地数量到底有多少,包括耕地流出多少、流出多少,流向哪里,耕地数量是减少还是增加,等等。

国土变更调查是确保耕地实至名归的关键,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中的耕地数据是耕地保护的基本依据,同时也是考核各地是否完成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的重要指标,因此,这一结果务求保证准确、可信。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如果显示一个地方没有完成耕地保护目标任务,按照现在耕地保护考核规则,这个地方就会被上级“一票否决”。于是,有的地方不是想方设法保护好耕地,想办法完成耕地保护目标,而是在变更调查中有意隐瞒、弄虚作假,造成调查错误失实,危害很大。

近日,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了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专项督察发现的7个弄虚作假典型问题和9个工作不认真、把关不严造成调查结果中耕地面积错误超过1000亩的典型。16个问题手段多样,虚假错误调查认定的面积巨大让人吃惊,有的高达8900余亩。

这些被通报的变更调查问题中,一类是弄虚作假问题,有的是弄虚作假在硬化地面覆土,有的是以临时移种甘蔗定点摆拍方式虚假举证,有的是在抽水后未经复垦的蟹塘内弄虚作假移栽蔬菜,有的是虚假举证将1278.10亩灌木林地、乔木林地等其他农用地调查为耕地等等。更有甚者,个别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,有组织、系统性违反变更规则,弄虚作假规避监管、虚增耕地。
第二类为工作不认真、把关不严,有的是将耕作土层已被严重冲毁,部分现状已成为河道水面并已结冰,部分现状已成为滩涂,铺满石头砂砾,不具备耕种条件的未利用地调查为耕地;有的是技术单位将已有用地审批备案信息、实地路基已基本形成的在建道路调查认定为耕地;有的是将种植西洋参、三七等按变更调查规则应调查为园地的土地,违规调查为耕地;有的是将已经达到林地郁闭度、应认定为林地的土地,违规调查认定为耕地等等,各级核查审查流于形式,未发现问题。

出现弄虚作假及工作不认真、把关不严等问题,与一些地方耕地保护意识不强、落实新发展理念不到位、执行政策走偏走样等息息相关。问题越是凸显,越应坚持标本兼治,既要通过督察、执法等制度渠道,做到监督必严、执法必严,又要驰而不息地筑牢“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”的思想观念。从根本上说,只有让保护的观念真正入脑入心,让“长牙齿”的措施落地有效,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、做手脚,才能牢牢守住耕地红线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16起弄虚作假和调查不认真把关不严典型问题,彰显了国家严格保护耕地、维护国土变更调查真实性的坚定决心,弄虚作假或审核把关不严,都将受到应有的惩处,18亿亩耕地数量必须实至名归。守住耕地“红线”,必须警惕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、防范弄虚作假等行为,以严格督察执法和强大监管合力,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行为的打击力度。
新时代新征程上,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,而是更加艰巨。这就要求做到“寸土必争”“寸土不让”。不断压实耕地保护责任,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上决不让步,在严格考核问责监督上决不含糊,那些弄虚作假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,耕地保护水平和能力也能再上新台阶。

来源:自然资源法律论坛

通知公告
会员管理
  • 电子拍卖平台
  • 产权交易社